1. 1
  2. 2
  3. 3
  4. 4
  5. 5
  6. 6
当前位置:首页 >会议活动>调研报告

关于黑河市城区供水安全专题调研报告

发布日期:2023-11-09 来源:管理员 阅读:617次

关于黑河市城区供水安全专题调研报告


供水安全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健康福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百姓密切关注,市政协把“供水安全”作为2023年重点课题进行深度调研,成立了由副主席马丹、王成武任组长,市政协社法委、科教卫体人资环委和市区相关部门、部分政协委员组成的联合调研组,自4月下旬开始,深入黑河市城区自来水公司、水源地、净水厂、水质检测实验室、爱辉区15个社区及部分居民小区,又赴孙吴县、北安市,通过现场走访、座谈交流、调阅材料、调查问卷等方式,对城区供水安全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城区供水现状

黑河市自来水公司负责市城区供水和公共供水输配管网的维护及管理,供水范围为城市规划区内,供水户数9.7万户(8.7万户为居民)、供水人口约14万人,近三年平均年供水量为836万吨,平均日供水量2.3万吨,基本满足城区居民用水需求。水源地情况。目前,我市城区拥有饮用水水源地1处,为黑河市小金厂饮用水水源地,位于城市上游西北部7公里处,原水取自黑龙江,水源地周围环境较好,符合《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拥有应急水源1处,日供水能力0.2万吨,为黑河市第三水厂,位于长发路华泰颐和国际北门对面,原水取自地下水。净水厂水处理工艺情况。净水厂按照1985年《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设计日供水能力5万吨,采用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等常规处理工艺,于2000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按照2023年4月1日实施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22)规定,因水质标准提高,处理周期增加,采用原有常规处理工艺导致日供水能力已下降至2.3万吨。供水管线情况。市城区自来水输、配水干线总长为125.28km,其中,使用不足30年管线长度为103.32km,管线材质多为球墨铸铁管和PE管;30年以上管线长度为21.96km,材质多为灰口铸铁管。二次供水(水箱蓄水)情况。市城区现有358个居民小区,二次供水(水箱蓄水)小区39个,其中23个小区取得卫生许可证,由物业公司或者小区居民管理。

二、存在的问题

对标《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黑龙江省城镇供水水质提升三年行动方案》等有关规定要求,市城区在备用水源建设、管网更新维护、净水工艺、二次供水、饮用水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弱项。调查问卷显示,66%的居民对水质、二次供水等城区供水安全问题表示不同程度的担忧。

(一)应急供水能力不足,无备用水源。《水污染防治法》第七十条规定“单一水源供水城市的人民政府应当建设应急水源或者备用水源”。目前,我市城区无备用水源,仅1处应急水源,实际日供水量不足当前市政日最大供水量的10%,且不具备扩建、改造升级的条件,出厂水水质不稳定,达不到应急水源的标准,无法满足需求。

(二)水处理工艺落后,难以实现水质稳定达标。黑龙江上游植被茂盛,林下腐殖质含量较高,开江期和汛期,地表径流冲刷携带大量地表腐殖质进入江中,导致原水中的高锰酸盐指数(以下简称CODMn)背景值较高,而且黑龙江水存在总硬度较高的特性,按照今年4月1日实施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22),CODMn限值由5mg/L调整至3mg/L,净水厂在现有的常规净水工艺基础上,需要增大混凝剂投加量,才尽可能将CODMn指数控制在标准范围内,但混凝剂的加量,导致污泥量增加,因而需增加反冲排泥次数,水量浪费增多,使净水厂日供水能力降低,且难以保证出厂水CODMn指数稳定达标,即使出厂水品质达标,终端水在烧开后也易形成沉淀物。

(三)城区供水管线年久老化,存在安全隐患。市城区自来水供水管线整体使用年限较长,甚至建国前铺设的管线仍在使用,比如中央街、邮政路、西兴路和迎恩路管线,因管线材质落后、锈损严重、年久失修等问题,存在水污染及管网漏损等安全隐患。老旧小区支线管网也存在年久失修、管径偏小、水压不足导致顶楼用水困难等问题。以2022年为例,城区内共发生管网漏水547处,其中,市政管网漏水13处,居民小区地沟、室内管网漏水534处。根据近三年供水企业统计数据,年均漏损量约为145万吨,年均漏损率17%,高于规定标准7个百分点。

(四)二次供水(水箱蓄水)小区未完全改造,卫生不达标。目前,市城区还有待改造二次供水(水箱蓄水)小区39个,存在设施标准低、锈蚀严重、不符合二次供水设施规范;其中,16个小区未取得卫生许可证,违规运营,存在水箱长期不清洗、设备房环境脏乱差、消毒不规范、无固定管理人员,存在安全隐患,易导致二次污染。

(五)供水行业体制、机制不健全,管理质效低。一是市城区供水行政管理部门较多,没有形成有力统一的总体规划、建设、运维一体化管理体系,供水建设单位与业务管理部门及监管部门协同配合机制不完善,信息不共享,未形成工作合力,管理缺位缺失。如城管执法、住建、卫生监督等部门和自来水公司掌握的二次供水相关数据不一致;小区供水设施(小区管网、二次供水)管理职责不清晰,存在物业管理、建设单位管理、供水企业管理、小区居民自管等多种情况,存在多头管理、无人管理的问题,导致“最后一公里”水质无法保障。二是供水企业现代化运营管理能力不足,缺乏长期规划,同时受困于资金短缺、专业化技术技能人才少,供水企业内部管理质效不高,导致供水行业技术和基础设施更新慢、智慧化管理程度低,仅满足于急难抢修和日常维护,在管网普查、供水设施数据采集和智能流量考核仪表安装等方面滞后,城市供水体系未实现全链条智慧化管理,无法及时发现管网漏损、水质污染、违规用水等问题,不能有效控制漏损率、提升供水质量和效率。

三、意见建议

为确保广大群众喝上安全水、健康水、优质水,建议加快城区供水设施建设,建立智慧水务管理体系,提升供水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增强应急保障能力。

(一)尽快启动备用水源建设。建设备用水源是抵御突发性污染事件,应对干旱等极端天气最有效的措施,是城市供水保障体系降低风险、保障特殊时期供水安全最主要的手段。市政府应尽快落实 《黑龙江省城镇供水水质提升三年行动方案》关于备用水源或应急水源建设有关要求,抽调专人、组建专班,结合实际启动备用水源的规划、论证、建设等工作。

(二)加快推进净水厂扩容提标工程。北安市、孙吴县均进行了水厂升级改造,在原有常规处理工艺基础上增加深度处理工艺(臭氧活性炭+超滤膜技术)。臭氧活性炭技术优势为催化效率高,反应速率快,提高对铁、锰的去除率,高锰酸盐指数能够下降至3mg/L以下,可以提高处理水的生物稳定性;超滤膜技术可以有效地过滤掉水中的微生物,从而达到净化水的效果。城区净水厂应参照以上两地的经验作法,尽快启动供水设施扩容及工艺提标工程,根据城市发展、人口数量、产业发展、原水特性等情况,适度超前合理确定供水规模,科学选择处理工艺,有效提升供水质量。

(三)全面提升供水管线、二次供水(水箱蓄水)硬件设施。应尽快进行管网普查,全面了解市城区现有供水管线的基本走向、口径大小、布设时间、使用状况,科学论证、全面做好城区供水设施、主干及小区管网改造方案。在老旧小区改造中,侧重考虑供水管线项目,加大对严重老化、漏损的供水管网改造更换,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提高管线使用寿命,提高配水压力,增强供水能力,保障水质安全。应尽快对39个二次供水(水箱蓄水)设施开展标准化改造,建议借鉴孙吴县无负压泵站直供模式,从根本上消除城区供水二次污染隐患。加大智能流量考核仪表和智能水表的安装覆盖面,可优先考虑商业用户,再逐步实现居民用户的全覆盖。

(四)大力加强智慧水务建设。智慧水务是一种基于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的水务管理模式。北安市现已实现智慧水务管理,并在2021年全省供水行业规范化考核中荣获第三名的好成绩,其饮用水经过先进工艺处理后可达到直饮标准。市城区应借鉴北安市成熟的做法和经验,建立和整合净水厂、管网、二次供水等各环节在线监测技术设备,初步建立具备水质、水量、水压、能耗数据及供水设备运行情况收集、报送能力的供水数字化平台。通过搭建智慧水务平台,逐步实现从水源地到水龙头全过程的实时监控、预警预报,不断提升供水企业的智能化管理水平和运行效能,降低供水管理成本,确保供水安全。

(五)着力优化供水行业管理体制、机制,提升保障能力。一是进一步理顺和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建立供水行业管理保障联席会议制度,明确牵头管理部门职责,整体规划市城区供水行业发展,统筹协调各部门和企业的工作职能,及时研究推动应急保障、智慧水务建设、一至三级管网硬件设施建设及维护、行业监管等重大问题解决,营造优良的供水行业发展环境,促进供水行业高质量发展。二是依法提高城市供水管理水平,尽快制定出台《黑河市城市供水管理办法》,明晰职责定位和权责利关系,发展城市供水事业,保障城市生活、生产用水和其它各项建设用水,规范黑河市行政区域内城市供水安全和用水行为。三是供水企业要制定长期发展规划,加强引进专业性技术人才,强化管理人员、监督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加大供水监察、内部审计等企业内部监管力度,特别是要发挥企业第三方审计评估作用,完善落实供水服务各项管理措施,促进和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质效,实现企业现代化运营管理。



友情链接